各行各業都有其執業風險,醫師不僅要承受高時數的醫療過程,更有極高的心理壓力,在這之中若發生醫療糾紛,更會是壓垮駱駝的的最後一根稻草,近年來,以刑逼民的醫療糾紛不斷增加,多次出庭協助調查則會擾亂原本的生活步調,即使判決結果醫師無罪,但在民眾輿論及網路聲量雙重打擊下,醫師光環早已黯淡無光,這不單單只是表面的問題,其背後更存在精神、生活、財務以及各種風險連鎖效應。
醫療糾紛倘若無法在調解中達成和解,一旦進入法院審理程序,通常約需3~10年的時間,判決才會下來。在漫長的時間中,不僅一層層堆疊精神壓力,也累加一層層的枷鎖在醫師的身上,這對醫師自身的法律知識和財務流動都是相當大的考驗,因此未雨綢繆,事前的預防與風險轉移,就顯得格外重要。尤其近三年的判決更是令人不勝唏噓,根據司法院判決系統查詢約有500件判決,最高賠償金額為2198萬(高等法院107年醫上字第24號民事判決),但只要提供633萬擔保金後,即可假執行,此結果令醫界人士心寒無奈。
此賠償金額為什麼會這麼高呢 ?
賠償金額計算的計算方式依據「法院過去的判決」、「責任比例」、「衡平原則」、「雙方當事人經濟背景狀況」,更能透過稅務電子閘門調閱了醫師的財產、所得資料,查詢顯性資產,例如所得、存款、股票和不動產(名詞解釋,顯性資產:又稱登記性資產,拿著身分證到國稅局申請財產、所得清單,透過電腦的連線到地政、戶政、勞健保局、監理、金融機關等等),透過醫師的報稅資料,法院立即一目瞭然看到所得和資產任何變動的情況,且在訴訟開始後,所有名下顯性資產將不得做轉移,因此應當隨時做好風險控制的把關。
根據統計,醫療糾紛案件,未經法院審理程序,協商和解成功率達74%,因此擁有專業人員協助,及醫師責任險的風險轉嫁,更顯其重要性。在醫師執業的過程中,大部分的時間皆被看診、開刀、研討會等等的排程切割走,在高壓又忙碌的時間配置下,無暇照顧自身健康、財務控管及風險管理。醫師致力於工作中,往往另一半選擇犧牲自身職業生涯從旁輔助,全心照顧家庭,如發生像蔡伯羌醫師突然倒下了,失去工作能力,家庭的財務支柱出現缺口,圓滿溫馨的家庭該如何走下去 ?另外也不少醫師,無暇理財,於退休年齡將至時,細算退休後生活支出,才驚覺存款與生活支出無法平衡,只能繼續工作,延後享受閒暇的自由人生!
因此,提早諮詢,為自己打造專屬的未來財務系統與資金水庫,才能於風險發生與退休來臨時從容面對,俗話說:『不怕一萬,只怕萬一』,儘早建立風險管控和轉嫁機制,不僅是對自我的保障,更是對家人的一層保護,幸福是靠自己的雙手守護,您的安心,是彥儒的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