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理財之前,你應該先理心 !

理財之前,你應該先理心 !

我是陳彥儒 – 財務好管家。

去年市場的波動不小,我想大部分人的理財成績大概率是不如預期,甚至是焦慮不安的:「今年會不會更糟糕?」「到底會跌到何時?」但越在這個時候,我們越該去思考,如何面對不安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想提兩個安定理財神經的想法,只花你三分鐘來閱讀。

理財,其實是「理資源」
為什麼我會這樣說,因為「心」會影響到我們的財務決策,以及家庭生活方式。

《聖經》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:
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(箴言 4:23)。

意思是:只要你有正確的價值觀、思維、心態,做什麼事情都會對。
一下子聽不明白對不對?聽我繼續講下去。

一般理財的定義 : 是將我們的收支有效管理,每個月領薪水後把收入分成A帳戶(每月支出)、B帳戶(年度支出)、C帳戶(儲蓄投資)三個帳戶,且讓C帳戶有效率增值。 彥儒希望你先放下單純「移動錢到哪個帳戶去」的概念,而是擴大理「財」的定義,我認為每一個人的「財」,應該都要分成兩種資源:

1.內在資源 : 金錢、時間、體力、腦力
2.外在資源 : 家人、親友、政府組織(例如:政策、長照2.0)、非營利組織 (例如:教會)

一邊整理這些資源,你會發現到,這些資源雖然不是錢,但是是我們確實擁有、並可以事半功倍的生財工具!

像是「時間」,就是比錢更寶貴的稀缺資源,許多上班族終其一生以時間換取金錢,賺錢是為了再花錢,就這樣每天過著毫無自我的生活方式。

一般人對待資源是這樣的
工作(勞力+時間),用錢解決生活的需要 —> 及時享樂 —> 成為金錢的奴隸。

有錢人對待資源是這樣的
用智力+創意+延遲享受,等到未來一定得用金錢解決問題時,再拿出來使用,成為金錢的主人,和家人一起幸福 (eg.健康、生活、工作取的三者平衡)

你發現了嗎?如果我們能將「理財」轉換成「管理人生所有資源」的概念,可以幫助我們從「窮人思維」的轉換成「富人的理財思維」。

理財,其實是「理心」
有個調查以「老年富有者的財富是怎麼來的?」作為研究題目,你猜猜看,富翁們的財產來源占比是繼承、投資,還是創業收入多?統計發現,創業致富的比例最高。再深入觀看報告會發現,這些富有終老的企業家,一開始不是思考如何賺錢,而是思考如何使社會更便利。只要能解決人們的問題,就會帶來價值,而金錢,只是創業的副產品而已。 同樣的道理,放諸在投資上也是一樣的,如果你只想快速致富,充其量只是投機,跟賭博沒有差別。透過交易賺取價差,能大賺也可能一夜大賠,如果你賭的是全身家產,你會心安嗎?真正在投資市場活下來的人,往往都是長期投資者,你看,股神巴菲特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?

「理心」指的是我們行為背後的動機。

理財前該反覆問自己為什麼這樣做?找出核心價值觀、內在需求、核心價值觀,會決定我們的「錢財&資源」擺放順序。

人如果過上「符合價值觀的生活」,就會感到幸福,而價值觀是一連串的比較後才能發現,就像是你在規劃旅行時,預算有限該怎麼辦?想住好飯店,就把天數縮短一點,好好享受飯店設施。想玩得久一點,住在平價飯店或者青年旅館,睡得乾淨安全就行,多多走享受風景區帶給你的快樂。這兩者其實沒有對錯,而是體驗過後,才會發現自己所在乎的是什麼,也才能持續工作、存錢的動力。你會發現,實踐價值觀,不一定要花很多錢,幸福感也不直接來自於金錢。

理財只是手段,過程不一樣,窮人與富人的最終目標都是一樣的:

「擁有有財富所帶來的幸福」。

所以,重新找出理財的核心價值觀,以及背後的動機,也就是我們的「心」,會決定我們「錢財&資源」擺放的順序,什麼是最重要的,什麼才是次要。

如果你對金錢支配有茫然,不知道該從何解決,也不知道如何實踐自己的價值觀。我強烈建議你,馬上為自己安排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,好好的靜下心來書寫,把你的擔憂和煩惱寫下來,是紀錄也行,當作在發洩也可以,因為我們總是被日常瑣事消磨,你一定要找時間停下來,重新與自己對話,找回你的價值觀,找回你為何賺錢的目的。

如果你仍然對此費解,並且十分茫然,你可以找我聊聊,預約60分鐘的理心時間。

預約諮詢請點我